1. 二十四楼明月夜全诗?
  2. 寄扬州韩绰判官描写手法?

二十四楼明月夜全诗?

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。

出自唐代杜牧的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

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版诗意,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版 诗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。

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。

赏析

  诗的头两句写景。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,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,隐隐约约,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;江水东流悠长遥远,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。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,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,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。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,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。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,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,歌舞通宵。

一、诗作原文

寄扬州韩绰判官.杜牧

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。

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。

二、作者简介

杜牧(803年—852年),唐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字牧之。杜佑之孙。唐代文学家[27]、大和进士。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、监察御史、宣州团练判官、殿中侍御史、内供奉、左补阙、史馆编撰、司勋员外郎以及黄、池、睦、湖等州刺史。晚年尝居樊川别业,世称杜樊川。

三、全文释义

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,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。

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,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?

四、创作背景

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,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,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(835年)或开成元年(836年)秋。当时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,与韩绰是同僚。

唐代的扬州,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,店肆林立,商贾如云,酒楼舞榭,比比皆是,“性疏野放荡”的杜牧,在这样的环境中,常出没于青楼倡家,有不少风流韵事,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,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。

六、指导意义

寄扬州韩绰判官描写手法?

杜牧在离开杨州时思念同僚韩绰判官时作了这首诗,表达了自己对同僚韩绰判官的思念。作者因为和同僚韩绰有些兴趣甚是相似,所以就越加思念,深深的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。

在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这一诗中,杜牧多用笔墨描写扬州的优美景色,极力刻画了扬州已是深秋却依然还是绿水青山这一特点,体现了扬州景色的好,草木葱茏的景象让我们以为都是春天。这样的好景实在让人留念,写出了诗人对好景的欣赏。

作者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,问友人这一处,既轻快的调侃友人生活的欢愉,同时也较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以前扬州生活的无尽眷恋,以及离开时候的不快。写扬州美景也体现了作者杜牧对美景的喜爱,在这首诗中由于描写了美好的景物意境就格外的优美了,让人读着有亲临其中之感,让我们立刻觉出扬州的好,也像作者一样向往扬州了。另外诗篇轻快的写作手法又凸显出一种清丽俊爽的感觉,全诗就显得情趣盎然。

另外该诗是在作者离开扬州时写的,既写出了对扬州的恋恋不舍,还凸显了作者对现在身边景物的看法,觉得此处不如扬州美,同时也怀念着自己的好友同僚韩绰,想以前在一起的释然,从而调侃自己的好友韩绰,扬州好景写在诗中无论如何都展现给我们一种意象美,有扬州深秋时分却还是美景绿色遍地,让人读着就想要去看。同时读的时候我们都感受到了杜牧对往事的一种回顾,想念,对好友韩绰对扬州的想念。